
《大般涅槃經》說:「慈悲為本,戒為體,無戒之悲,名為外道。」 真正的慈悲,從來不離戒律。若離制度、破壞規範,即使出於「好意」,也非佛法中的悲心。守戒,正是因為不願自己的行為成為他人墮落的因緣;勸戒,是悲心的展現,不是責備,而是導人回歸清淨之路。 願我們都在戒中安住,讓慈悲不流於情緒,而成為清淨的引導力。
《大般涅槃經》卷二:「慈悲為本,戒為體,無戒之悲,名為外道。」
佛陀說得很清楚: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但若無戒律作為根基,那樣的悲心,不過是外道行為。
有些人用「悲心」為名,去做違背制度、破壞戒律的事,
但那不是佛教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是在戒中自守,也在戒中教導他人止惡向善。
悲,不是放任;
悲,是能在對方錯誤中立界限,並溫柔地指出回家的方向。
守戒,是悲心的起點,因為你不願意因自己的行為,讓別人迷失。
願我們都用守戒的行動,體現悲心的內涵,
不溺愛過失、不淡化原則,只為導人走向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