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視覺輪播

佛教戒學的三階演進|從十善實踐到波羅提木叉的制度建構

分享
35

佛教的戒律修學歷經三階段發展:從在家通用的「四清淨」與「戒具足」,到僧團內部專有的「戒成就」與波羅提木叉。開仁法師於《正道的生活》中深入解析戒學演變,說明僧俗有別與佛制之本懷,為現代修行者提供重要理解脈絡。

—節錄自開仁法師「正道的生活」(八正道與十善業的互補)並略為調整穿插

從原始佛教的三類戒學,說明佛教的戒學,經歷了以下這三個階段:

一﹑化教──四清淨與戒具足(通在家)

1、「四清淨」── 十善(身、口、業三清淨)與命清淨,是戒(尸羅)學的根本。釋尊出家修行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戒。十善是固有的,而釋尊更重視「命清淨」。反對欲行與苦行,而表示中道的生活態度,也包括了(通於在家的)如法的經濟生活。

2、「戒具足」── 正語、正業、正命,是從教化五比丘起,開示八正道的戒學內容;這也是在家所共行的。

上二類,律家稱之為「化教」。

二﹑制教──戒成就(不共在家)下一類,成為第三

3、「戒成就」,由於一分出家者的行為不清淨,釋尊特地制立學處,制威德波羅提木叉(隨犯隨制),就是「制教」。到這,出家與在家戒,才嚴格的區別出來。

因此,化教的「四清淨」、「戒具足」和制教的「戒成就」,從共在家的化教到不共在家的制教,就是三階段的過程。

節錄與整理自:釋天得 Facebook 貼文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FiTfueqf/?mibextid=wwXIfr

內容引自開仁法師《正道的生活》一書:「八正道與十善業的互補」章節

分享

閱讀更多

授戒事件的省思:不具名比丘尼法師談比丘尼為男眾授戒的界線問題

近期授戒爭議引發佛教界廣泛關注,一位比丘尼法師留言指出:比丘尼為男眾授戒不僅違背佛制,更恐造成法脈混亂。文中深入探討僧團制度、性別與戒律的界線,呼籲外界應理性面對,不應以「平權」為由破壞僧團清淨。

比丘尼授戒爭議:離垢清涼園理性回應佛制與次第之辯

本文轉錄自「離垢清涼園」Facebook觀點,針對比丘尼為男眾授戒之議題,條理清晰指出:佛制明確規定戒律次第,並非性別歧視。透過《僧祇律》《四分律》等律藏依據,呼籲佛弟子明辨正法與破見之別,合和共住,依法不依人。

比丘尼能為男性剃度嗎?從戒律精神與律典探討正統傳承界線

在佛教僧團中,剃度儀軌有嚴謹規範。本文根據《四分律》《五分律》等戒律文獻,分析比丘與比丘尼的職責界線,說明比丘尼為男性剃度在戒律精神與僧團制度中所面臨的問題與限制。傳承需慎,制度應尊。

比丘尼授戒男眾是否如法?廣修嚴正聲明指出佛制不可擅改

針對比丘尼為男眾授戒之爭議,廣修發出公開聲明,強調「以戒為師」是佛弟子的根本依止,佛制不可擅改。本文從佛陀遺教與律藏出發,嚴正駁斥違背次第的改革行為,呼籲佛弟子謹守佛制,護持正法不墮於末法亂象。

比丘尼可為男眾授戒?戒體成立的疑義與佛制原則深析

釋圓福法師從佛教戒律傳統、律藏依據與歷代實踐,釐清比丘尼為男眾授比丘戒的違律問題。指出此舉違背佛陀制戒原則,恐致戒體不成立、僧團失序。本文為深具分量的佛制維護論述,值得僧俗審慎參酌。

比丘尼為男眾剃度之議:一場違背佛制的制度裂縫警示

本篇為戒律粉專編輯之一(比丘尼身分)所撰,針對比丘尼為男眾授戒事件提出明確立場,指出此舉違背佛陀制定之授戒次第與僧團制度,並警示破壞律制將導致法統失序與正法衰滅。

比丘尼授比丘戒爭議深度剖析:從性平訴求到佛制界線的挑戰

本文轉載釋如正對於昭慧法師為男眾剃度授戒事件的評論,深入探討授戒制度、僧團戒律與現代性平觀點的衝突,提醒佛弟子回歸戒律初心,避免法義混淆與制度撕裂。

僧尼有別,律法不容混淆——為何比丘尼不得傳比丘戒?

佛教律制明文規定:僧尼戒法不同、戒相不同、授戒程序亦有嚴格次第,非可憑「平等理念」擅改。戒體非玄論,傳戒重在戒法是否如律,非憑口號即能成立。若僧尼不守戒法、不依律傳承,不僅戒體不成,更將動搖正法命脈。

當您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 隱私權政策